竹林七贤: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,政治黑暗,战争不断,在战乱年代,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群体,他们就是竹林七贤。 "竹林七贤"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:阮籍、嵇康、山涛、刘伶、阮咸、向秀和王戎。
扬州八怪是扬州地区八个画家:郑燮、罗聘、黄慎、李方膺、高翔、金农、李鱓、汪士慎。”“八怪”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,而是要另辟蹊径。他们要创造出“掀天揭地之文,震惊雷雨之字,呵神骂鬼之谈,无古无今之画”,来自立门户,就是要不同于古人,不追随时俗,风格独创。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,人们觉得新奇,也就感到有些“怪”了。
八大山人(约1626年 --- 1705年),名:朱耷,明末清初画家、书法家,清初画坛“四僧”之一。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,明灭亡后,国毁家亡,心情悲愤,落发为僧,法名传綮,字刃庵。又用过雪个、个山、个山驴、驴屋、人屋、道朗等号,谱名统?(上“林”下“金”),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,祖籍安徽凤阳,明朝宗室,宁王朱权九世孙,著名书画家,清初画坛“四僧”之一。
清初画坛“四僧” 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、王鉴、王时敏、王原祁被人称作“四王”,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“四王”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,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,强调抒发情感,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“四僧”的四位僧侣画家,朱耷、石涛、弘仁、髡残。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,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,都擅长山水画,却各有风格。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,反对摹古,取得创新成就,其特点:石涛之画,奇肆超逸;八大山人之画,简略精练;髡残之画,苍左淳雅;弘仁之画,高简幽疏。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“扬州八怪”直到近代的吴昌顾、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 的影响。
朱耷 石涛 齐白石 张大千 四僧 徐渭
评论